中国甲骨文
概要
拙文介绍甲骨文的面世情缘、历史渊源、传承使命;分折了甲骨文的八种字形特点,总结归纳出甲骨文的自源性、自然性、实用性、多元性、可衍性和艺术性等六方面生命特性。
甲骨文乃中国书法之母。
——————————————————————–
甲骨文是殷商到周初时期,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流域的我国先民用龟甲进行占⺊,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在龟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又称“卜辭”或“卜文”。
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鼻祖。
甲骨文的面世情缘
1899年,北京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在名叫“龙骨”的药上,发現刻有小字,字迹古朴而不识,遂认定系古物,进行收购。从而打开甲骨研究的大门。
具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收集到甲骨殘片共有十五万片以上。甲骨上能辨认的各种独立字形有4600~4700个,而由学者釋定,公认可识者不足1800字。
所剩未能解读的甲骨字多为人名、地名,所以对我们今天阅读理解甲骨文,没有太大的阻碍。
甲骨文的历史渊源
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贾湖遗址的龟甲、骨器和石器上,发現了我国先民的契刻符号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并且与殷墟甲骨文具有某种程度的渊源关系。
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时期陶器上的刻画或绘写有某些图形符号,已经具有文字形质的符号。
距今4300~48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发現具有文化性质的刻符。
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学界先后在河南贾湖、山东大汶口,陝西西安、宝鸡、临潼,甘肃秦安、半山,青海乐都,四川广汉,湖北宜昌,浙江良渚,江西清江丶新干等地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发現了早于甲骨文的书写符号有40余处。
史前文化给我们提示: 在古代中国使用甲骨文之前的漫长岁月,历代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为记录语言,已经进行了由刻符——绘写图形——字的探索,一步一步孳乳形成了“字”。
中国古代流传着关于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的故事。仓颉造字的说法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科学的角度讲,汉字这样的文字系统,绝对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创造的。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卿在《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仓颉造字只是致力较为专一,做出较大的成绩,声名得以流传而己。这种说法比较客观,也符合事物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規律。
据《尚书.多士》记载: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殷人祖先已有文字记载的册典。商朝建立之前,汉字已经形成体系,且进入实用阶段。可以断定,甲骨文形成于夏代中期,距今约4000年。
甲骨文的字形特点
1)单个字形能够直接表現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状,称“独体字”。
(甲骨文) 人 、山 、禾 、魚 、燕 、弓
(甲骨文)举万物之形
2)独体字不能表现某些事物时,就用二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成一个“合体字”。
3)合体字中的各个部件或左右、或上下、或叠壘挤在一个字的位置。
(甲骨文)囚 、琴 、莽 、卫
4)同一个字可以使用不同的部件。
(甲骨文) 尽
5)同一个部件可以笔画繁简不同。
(甲骨文)齿 、絲
6)各个部件的位置比较自由,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搁置。
(甲骨文)事 、具
7)部件可以正反不同的方向刻写。
(甲骨文)为 、户
8)把两三个字挤着刻写在一个字位置的“合文”。
(甲骨文)二千 、七月 、三祖丁 、小雨
甲骨文一般是先用朱砂或黑墨写在甲骨上,然后用刀将笔画刻出,也有的是直接刻成的。
甲骨文的传承使命
自从二十世纪初刘鹗的《铁雲藏龟》问世以来,甲骨文被世人所知。隨后,孙诒让写出考釋甲骨文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甲学【四堂】,即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彥堂)、郭沫若(鼎堂)把甲骨研究推向高潮。
从商代到周代,统治者和贵族广泛利用青铜铸造各种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如鼎、鬲、爵、尊、盘、钟、钲等;将从甲骨文中产生、定型或规范的文字,刻铸在青铜器上,希望可以永久流传,子子孙孙富贵享用。这些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金文”,也叫“钟鼎文”。
东周以降,春秋战国迭变,诸侯国竞雄争霸,历时550余年。各国自铸珍宝器物,器物上的文字各逞其姿,极为丰富。书体呈现出行气疏朗,行笔流畅,结体内紧外松的富有篆意的文字。
中国古代纸张发明之前,有大量的陶文、盟书、简书、帛书和在玉、石、竹、木、帛等器物上的手写文字。
尤其是刻在十尊鼓形石四周的石鼓文,其笔法变幻奇特,章法疏落有致,线条刚健劲强。
先秦时期带有早期手写篆书艺术风格的文字通常称为“大篆”,或者“籀文”。
甲骨文的生命特性
我国先民从自然万物中抽象出“点”、“线”的同时,又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赋予这些“点”、“线”人文情怀。“这字己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宗白华)。因此,甲骨文呈现出丰富的生命特性。
(甲骨文)生命单位
1)自源性
从至今7000~8000年的贾湖文化,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4300~4800年前的龙山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40多处古代文化遗址,可以看到: 我国先民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把从无垠的宇宙和神秘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感受和疑问,用图画的形式记录、表达,逐渐孕育出文字。
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
亳无疑问,中国甲骨文是自源文字。
2)自然性
中国先民起始是从对自然界的覌察得到启示,经历从纯图画期——图画佐文字期——纯文字期的发展过程。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讲:“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透視那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万物规定的线,因而能在脑筋里构造概念,又用‘文’、‘字’来表示这些概念”,“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表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
古人传述仓颉造字时的情形说:“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覌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汉代大书家蔡邕也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物,若乌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中国甲骨文正是“举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
(甲骨文)序自然之情
3)实用性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汉字的源头。
在《周礼》、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记录了关于汉字造字規则的归纳和总结——“六书”造字法。
甲骨文的产生,己经运用到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五种造字规则。可以说,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汉字。
1.象形
用类似图画来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与外部事物的字: 如日、山、水、天、雨、魚、衣、木、弓、火、箕。
2.指事
无法用图画表现的字,使用一些记号: 如上、下,本、末,左、右,仌、冰。
3.会意
用二个象形字表示一个概念或一种事物: 如休、競、林、明、步、承、吹、泪、听。
4.假借
借用已有的字表达某些语言或事物: 如士通事,視通示,体通礼,载通再,粹通碎。
5.形声
添加部件把同音的字加以字形和字义上的区分: 如耳——洱,黄——潢,士——仕,井——阱——汫,几——机——饥。
甲骨文可以让我们能够观其“形”,知其“音”,明其“义”。
甲骨文为汉字的造词、成语、对联和诗词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其他古文字,都是因为异族入侵而消亡的。
中国汉字遭遇元朝蒙古游牧民族和清朝滿族的入侵和统治,不但没有消亡,这些外来少数民族统治者不仅没有鄙视汉字,而且对汉民族文化情有独钟,并加以发扬光大。
不能不说,是汉字的鼻祖——甲骨文在表达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智慧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4)多元性
从东西横跨2500公里,南北穿越1800公里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华大地上,40多处古代文化遗址可以看到,在远古时代交通和交流极为不易的条件下,分布在各区域、各部落的我国先民创造自已的方言和文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仅从《古文字類编》里统计的16个同字异形“字”,证明了上述的推断。未进行统计的1400多个甲骨文字,几乎100%都具有同字异形的特征。
显而易見,中国甲骨文是多元性的。
虽然甲骨文字有那么多的同字异形字体,但是这些异形字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同的渊源。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对先秦的古文字进行疏理、整合成“小篆”,几乎没有太大的障碍就完成了。
5)可衍性
我国先民从贯穿于自然界万物中的“点”、“线”,通过象形、会意,概括为“方块字”。当看到这些似画似书的“方块字”时,視覚冲击和图像思考,甲骨文会使人们产生一种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
当我们領悟“点”、“线”的时候,又将其与自然万象紧密联系。
如卫夫人《笔阵图》:
“点”——高峰坠石;
“一”——千里阵云;
“竖”——万岁枯藤;
“撇”——陸断犀象;
“弋”——百钓弩发;
“力”——劲弩筋节;
“⻌”——崩浪雷奔。
这样,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生命迹象和情感抒发。
从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推演、衍变过程中,随着时代脉博的涌动,虽然字里某些笔画发生改变,但是字的精神本质内含没有变化。
有些字增加一些笔画,并不显得臃肿;有些字减少一些笔画,更显“维纳斯之美”。
这一点应该是汉字源流五千年川流不息的重要保证之一。
6)艺术性
甲骨文是我国三千多年前殷商王室占卜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和记事的古文字。从現存的甲骨文拓片可以看到,甲骨文己经具备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
董作宾站在历史纵向角度,按世系、文法等十項标谁,把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
1.盘庚、武丁时期,雄伟型书风。
2.祖庚、祖甲时期,瑾饰型书风。
3.禀辛、康丁时期,頹废型书风。
4.武乙、文丁时期,劲峭型书风。
5.帝乙、帝辛时期,严整型书风。
王本兴则站在艺术横向角度,以文字的线条、结体、字形;提出甲骨文书体【八型】说:
1.奇肆雄浑型;
2.宽绰疏朗型;
3.俊秀遒丽型;
4.尖利奔放型;
5.方正内敛型;
6.婉转流畅型;
7.挺拔修长型;
8.率性隨意型。
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甲骨文的美学价值:“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 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中国甲骨文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甲骨文是科学与艺术之神合。
甲骨文不愧为世界独一无二之艺术门类——中国书法的母亲。
(甲骨文)科学与艺术之神合
参考文献
1.董琨著:《中国汉字源流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7年版。
2.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3.高明 涂白奎编著:《古文字類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
4.容庚编著,张振林 馬国权摹补:《金文编》,中華書局,2009年版。
5.洪钧陶 刘呈瑜主编:《篆书编》,文物出版社,2020年版。
6.宗白华:《美学与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蔣勋著:《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王本兴编著:《甲骨文经典拓片100例》,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