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华夏先民就创造了表达人的思想、行为和智慧的“道”字。
(甲骨文)道
四个不同形态的“道”字所表示的含义:
1)中间的“人”披荆斩棘,遇河淌水;
2)“人”昂首挺胸,一路向前;
3)“人”在前行中,得到众人的追随,支持和拥护。
西周中晚期的钟鼎器铭文的“道”字有了新的发展,中间的“人”细化为“首和足”。
(甲骨文)首(《甲骨文字典》徐中舒)
(金文)首
(甲骨文)足、趾
甲骨文衍进为金文的“道”
(金文)道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刻在十尊鼓形石四周的篆文,又称“猎碣”;石鼓文是存世最古的书丹刻石文字,从“道”字的形态看,它更多地保存了从甲骨文流传下来的文字风韵。
(石鼓文)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以李斯为首,对文字进行删繁就简的大改革,确定了“小篆”(秦篆)作为统一的规范文字。
(小篆)道
汉朝时,书风发生较大变化。除了在庄重而显要的书写部位,仍用篆书以示郑重之外,书体由篆隶并用,继而过渡到隶书占主导地位。为了追求书法艺术之美,产生了很多隶变的字形。
(隶书)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整理归纳为:“道,所行道也。从辵,从𩠐。一达谓之道”。许慎这里所说的“道”只是人们行走的路。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道”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智慧。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有一系列关于道的论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将“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决定着万物的存在和发展,是论述宇宙的“天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凡是可以用一般概念来命名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覌其妙,常有,欲以覌其徼”。从“常无”的角度,可以看到万物变化之微妙,从“常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万物相别之分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为天所效法,自已却无所效法,道是自然而然的。“道”在老子那里,意味着世界之根本和事物之規律,不是感官所能直接把握的。
“道”是做人的准则。天道酬勤,人道酬善,商道酬信,业道酬精;是为人之道。
“道”是信念、意志,也是智慧。以德修身,以仁齐家,以法治国,以恩威平天下。是政治之道。
鲁迅在《故乡》中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的祖先用石片、木棍撕开了一条“羊肠小道”。我们的祖辈用驴马驮出“茶马古道”;用骆驼牵出“万里茶道”。
今天,我们沿着大海航道、高速公路、高速铁道、空中航道和太空轨道;沿着毛主席开辟的井岗山的道路,信心滿滿地走在中华民族复兴之康庄大道上。
1969年武汉机械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工团演出的《井冈山的道路》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