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共分为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又称太上老君。
老子被周文王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国家图书舘)。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尔虞我诈的争斗,于是辞去朝官,去昆仑山隐居修行。在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文风幽雅,意义博大,理念精深,为后世百代敬仰的《道德经》。
《道德经》集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经济于一体,涵括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之道。《道德经》中有着浓厚的哲学本体论思想。追求万事万物的终极真理,对真相真理的深刻思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源。
《道德经》既是哲学上的道家的主要经典,宗教上的道家的基本教义,又是一部富有中华思想智慧的哲理诗。它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既是中国哲学、东方文化的代表,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唐玄奘曾译为梵文,还有日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译本。
现存最早的《道德经》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和东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两种传本。
我们不知道老子执笔的《道德经》字体是否釆用春秋时期的主流字体籀文或大篆;但是从翻译《道德经》的过程中发现《道德经》全文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都可以用学术界确认的甲骨文书写出来;因而推断,《道德经》的原稿字体含有较多的甲骨文痕迹。
从自然万物中抽象出“点”、“线”生成的甲骨文,表达了我们的先祖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因此,甲骨文的每一个字不只是一个表达概念的一符号,更是一个表現饱含“神、气、骨、肉、血”的生命单位。
《道德经》历代传抄,译注本不下千种,多有错讹,至今已经很难彻底分辨,孰真孰伪。
甲骨文稿旨在尽量接近老子执笔的《道德经》手稿的原貌,让我们通过阅读甲骨文,去感悟隐藏在文字符号底层老子的深邃的思想智慧。
道家学说的另外一位创始人,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名周。庄子师法老子,认为道是天地根本,无所不在,也无界限差别。庄子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认为物我、是非、大小、美丑、善恶、贵贱、生死都无绝对差别。
甲骨文《道德经全集》还译書了庄子的7篇作品(内篇)和庄子门人及后来道家作品(外篇和杂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家的哲学思想体系。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敬请㧗评指正。
二O二三年十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