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为上古时期黄帝所著。分《素向》九卷,八十一篇;《灵枢》九卷,八十一篇。
《素向》述病所由起,《灵枢》明病所由瘳。
相传黄帝(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得到广成子的教化,在崆峒山上建观修道,参悟自然轮回,万物生长的规律;并且常与精通医术的岐伯,精通中药炮制的雷公等大臣坐而论医,阐述病理,成就了一部《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与伏羲、神农之书合称为中华史前文明的三座丰碑(三坟)。
尽管学术界一般认为《黄帝内经》形成于春秋战国,成书于西汉中晚期,然而有二点值得我们思考:
一、《黄帝内经》所引古籍众多,却无先秦诸经的痕迹;而诸经多及《黄帝内经》。可见《黄帝内经》早于诸经,亦早于《孙子》、《易》。
二、笔者在用甲骨文翻译書写约十五万余字的《黄帝内经》全文过程中,发现众多篇章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与经过确认的甲骨文字相对应。
因此,可以推断:《黄帝内经》应该形成于上古时期,其原始文本字体为甲骨文。
从自然万物中抽象出“点”、“线”生成的甲骨文,表达了我们的祖先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它不只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更是一个表现饱含“神、气、骨、肉、血”的生命单位。
《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随着时代更迭,汉字字体从甲骨文、金文、籀文、篆书、隶书、楷书演变成今天的文字字体,书文几度毁失,几经补遗、传抄、翻刻,文字符号自身的基因信息可能丢失过半。
甲骨文稿旨在重现《黄帝内经》的原始面貌,唤醒沉睡四千五百年的中华民族的文字记忆;让我们通过阅读甲骨文,去感悟隐藏在文字符号底层的古代圣贤深䆳的思想智慧。
《黄帝内经》文字古奥、语句艰涩、医理精深;造成讹误、岐义颇多,许多词句悬而未解、难点未明、精处未发。连国医大师朱良春都感慨:“我们对《内经》所掌握的只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黄帝内经》站在宇宙高度,用易象思维去审视人类,认为人类是宇宙生命素的藏象共生体(即藏象生命体和解剖体)。读懂《黄帝内经》可以真正领会到人的生命本质、生命认知和生命结构的精妙之处。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它从整体观、系统观出发,研究“天地的变化、运行的节律、阴阳的治化、寒暑的号令”和“阴阳气血之生始出入、脏腑经络之交会贯通”之理,与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的免疫学、时间生物学、心理学、血液流变学和正分子医学的结论是相符的。因此,世界各国对《黄帝内经》给予极大的关注,先后有英语译本59种,德语译本10种,日语译本8种,法语译本7种;还被译为西班牙语、韓语、匈牙利语、越南语和马尔加什语等16种语言。
钱学森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后,认为:“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中医是正道,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方向”,“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
《黄帝内经》是囊括了天文学、地理学、历法学、物候学、气象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并围绕着生命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学医之人有必要研读的经典书籍,也是每个人的养生指南。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